自2004年以来,山东大学全面推进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积极落实《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大力推动校地、校局及校企合作,先后与潍柴动力、重汽集团、海信集团、浪潮集团、兖矿集团、新汶矿业集团、山东高速、皇明集团等20多家省内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依托多学科办学优势,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一、把握机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几年来,山东大学坚持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把握机遇,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两个坚持:
1、在校企合作中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我校引入企业资源,从企业中获得资金、资源支持,在校内、校外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整合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促进人才培养。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充分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提供了知识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平台,节约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
2、在校企合作中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山东大学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
我校按照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有企业实习和锻炼经历的大学生对企业生产和业务熟悉,上手快,团结协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全面发展,颇受用人单位青睐。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几年来,山东大学努力探索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模式,培养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形成了以下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先后委托山东大学定向培养本科生4批共50人,新汶矿业集团公司以学费和助学金的形式提供定向培养费,委托山东大学定向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到新汶矿业集团工作。其中,新汶矿业集团提供所需的专业、学历层次与人数,并组织考核,确定具体人选、接收并与定向培养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山东大学按照普通学生的标准培养、管理签订协议的学生,按规定颁发毕业证书,授予相应学位。
与潍柴动力合作进行订单式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共17人,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以潍柴动力奖学金的形式从校企合作基金中支付培养费用,并对各种违约现象规定了详实的处理办法,成为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成功范例。
皇明集团按照学生学习成绩排名的先后提供不同额度的奖学金,以资助有意在可再生能源获取积极成长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
这种模式一方面充分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有效帮助部分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联合培养模式
自2004年起,海信集团与山大合作开展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山大海信研究院与信息工程学院合办的首批工程硕士班于2005年9月开课,成功探索了依托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类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工程类高层次人才等形式探索人才培养、培训的新途径、新模式,逐渐形成“承担项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创新模式,即“海信模式”。
一是人才培养领域得到全面拓展。从本科生实习拓展到研究生层次(硕士、博士),2006年双方开办两期工程硕士班共50余人,联合培养3名博士后科研人员,通过承担项目培养博士和硕士8人。
二是积极推动博士后研究。充分利用海信博士后工作站,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共组织有关学院青年教师3人次进行博士后研究或从事项目研发,推动青年教师“三种经历”。
三是聘任海信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为山大研究生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工作。充分利用了山大研究生教育资源,为海信技术研发提供支持。先后有96余人次参与企业相关课题研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硕士、博士论文写作。
3、根据社会需求增设新专业
学校根据山东中核集团的发展需求,积极洽谈成立核电专业;与力诺集团、皇明集团洽谈开设太阳能专业;与济南钢铁集团沟通建立“2+1+1”合作模式。针对企业需求,开设新型专业,既充分满足各种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校企个性化合作,又促进了高校的学科建设。
4、发挥高校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与国家相关的工程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建立高新技术研发机构,探索联合培养人才的经验
山东大学与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山东大学山东高速集团工程技术中心”,中心既是山东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基地,也是企业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力技术支撑载体。中心作为产学研合作的结晶,成为校企合作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软硬件支持。
山东大学与皇明太阳能集团共建“山东大学皇明研究院”,以研究院为平台,利用山东大学现有人才、教育资源,对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皇明集团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学历教育,提升皇明集团员工的学历层次。
5、采用“双导师制”
从高新技术企业吸纳有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或兼任学校的教学工作。几年来,山东大学先后聘请海信集团、潍柴动力、华电集团等多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作为山东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合作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的企业导师从实务中提出研究课题,与山大教师联合,从实务和理论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可以及时把握时代前沿,了解社会实际需求,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6、长期学历教育与短期专业培训相结合模式
根据企业的人员构成模式和发展需求,山东大学与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重汽集团、中国银行等企业分别合作开办函授、夜大、网络教育等继续教育平台进行学历提升教育和专项培训;EMBA、MBA、MPA、MPH、工程硕士、金融硕士、管理、会计、信息等在职申请学位研究生教育平台,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长期学历教育与短期专业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既能有效解决企业员工的知识、技术欠缺问题,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7、建立大学生毕业实习和教学实践基地
我校先后在海信集团、潍柴动力、重汽集团、五征集团、新汶矿业集团、兖矿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大学生毕业实习和教学实践基地,组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或参与部分研发工作,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以海信集团为例,家电(特别是空调)领域需要大量的研究生在海信空调实验室实习或从事项目研发;在软件学院学生实习的基础上,海信集团组织我校控制、家电、模具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实习。这些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实习的学生,通过运用企业的设备和生产线进行生产和设计等实践,提高了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与工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工程规范,了解了工程师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工程师应有的素养,学生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毕业后都受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欢迎,许多进入企业实习的研究生还和企业签订了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合同。大学生或研究生参与社会或社区服务,既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专业知识接受实践检验。
8、设置专业实训模块
软件学院建立了3年知识素质培养与1年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3+X”课程体系,在强化外语和计算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软件产业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按需定制的X模块,有针对性地设立了面向不同领域、行业的课程;借鉴国际软件行业的岗前培训体制,提出了“课程培训+模拟训练+目标公司实习”的实训模式,探索出高校在企业设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方法,初步实现了软件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障碍对接;建立了面向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提出了一种与国际IT界互动的认证、培训、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