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网站 办公系统 旧版回顾
 
 
旧版网站
  资讯中心
  校友情缘山大
  案例专题
  部门介绍
  党建工作
  校地合作
  校企合作
  校董会
  我要合作
  首页
首页 >> 校地合作 >> 政府动态 >> 正文
东营市政府与青岛农业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4日 15:15     作者:其他    点击:[]

9月4日,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率队前往东营,与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吉能共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双方开展七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全面推向深入。签署仪式暨全面战略合作座谈会由东营市市长申长友主持,山东省政协常委、青岛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程玉海出席。

座谈会上,王吉能就东营市近年来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王吉能表示,东营市与青岛农业大学的合作,经过七年建设,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已经成为当地市校合作中的一种成功模式。东营市政府高度重视与青岛农业大学的合作,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宋希云就多年来学校和东营市之间开展的多项合作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在这些合作当中,尤其以依托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在利津县毛陀村开展的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成效最为显著。“毛坨模式”经过七年的扎实积累,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校村合作的一种典范,对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效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宋希云希望双方借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之机,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岛农业大学与东营市的科技合作起源于2008年与东营市利津县毛坨村的合作共建。为了积极探索滨海重盐碱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经营模式,学校先后在当地建设“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后建设成为“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多年来,学校大批专家教授积极影响国家“蓝黄战略”,深入研究探索,先后承担20余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技术成果辐射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盐碱地改良、上农下渔、无土栽培、稻鸭共生、耐盐林果、粮油栽培等六种生产模式为主的盐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即“毛坨模式”,并已辐射除广饶之外的东营市其他各个县区市,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高效、农村发展的新局面,率先探索出一条在盐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农村”的可行路径。

会上,青岛农大科技处处长王兆华、利津县副县长姜华和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主任孙波,还代表三方共同签署了合作共建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现有合作基础上,主要围绕联合共建研究院、联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进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

座谈会上,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临时负责人、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王建林教授,利津县副县长姜华,以及东营市科技局、财政局、农业局等单位领导分别发言,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和支持合作共建的意向。

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处、两办有关负责人,以及部分学院负责人和专家教授参加了签署仪式和座谈会。

上一条:济南市历下区山东财经大学签约共建大学生创业园 下一条:产学研合作成就“温州智造”

关闭